>>教学改革

以实践性为核心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

发布时间:2016-07-05 点击数量:1709

 

一、优化课程体系,实施通识课程和项目课程“双贯通”的人才培养方案
坚持“课程构建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,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学校的教育过程,而非企业工作过程简单重复”的原则,先后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,找准专业岗位面向,理清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,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体系,构建适应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。经过近三年的摸索、研究与实施,逐渐形成了具有“关注创新、关注人文、关注综合发展、注重技术、注重技能”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。
1.通识课程“贯通”,促进高素质培养
关注学生创新精神、人文素质、综合发展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、理解社会和世界、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均衡的知识结构,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,本科专业将通识课程分为思政类、军体类、外语类、计算机基础类、专业导学类、历史文化类、文学艺术类、经济社会类、人际沟通类等9类,分7个学期完成授课,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。
2.项目课程“贯通”,促进技术技能培养
注重技术、注重技能,将项目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。项目课程首先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分级项目形式设计的项目课程——对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形式划分,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性、全过程性的思维及操作技能。项目分为三个级别,包括三级工程教育课程项目(单门课程内的项目)、二级综合课程项目(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)和一级毕业设计项目,学生通过三级项目设计、开发和实施,可逐渐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,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。
项目课程还指向某个具体项目,是指教师以从企业承接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资料,将项目转移到实际教学中,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,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。如,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师将自己的技术服务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,该专业学生在“河北省冶金设备制造与生产过程控制应用技术研发中心”、博士工作室参与完成了“石钢新钢种开发”、“添加稀土元素和快速凝固对La-Fe-Si(镧铁硅)合金制备的影响”等项目。
二、强化实践环节,构建了“三三二”实践教学体系
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、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,将实践环节安排在课内、课间等教学过程中,构建了“三三二”实践教学体系,即三项训练、三类实习和两个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。“三项训练”包括基本技能训练、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,通过三项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;“三类实习”包括认识实习、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。通过三类实习学生可接触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和实际生产环境,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;“两个实践”包括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。通过参与两个实践活动,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。
2013年,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组队参加“河北省首届网络模拟炼钢大赛”,取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。
五、立足企业真实任务,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
创设企业真实环境。采用与生产企业相同的设备和生产工艺,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项技能训练项目,如,建有短应力线轧机拆装实训室、导卫拆装实训室、45°无扭线材轧机调整与辊环拆装实训室,这些设备完全取自生产现场,与企业等同,具备了企业准备工段、准备车间的功能;建有带卷取机的四辊可逆冷轧机组,可以真正生产冷轧带卷,具备了现场冷轧车间的功能。保证了《轧钢机械》、《板带冷轧生产》、《型钢生产》、《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》等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。
常规项目随堂做。按照“济钢”的生产工艺流程,与山东星科公司联合开发轧钢生产模拟软件,使学生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室进行轧钢生产的专项技能训练,实现了《加热炉》、《板带热轧生产》、《型钢生产》等课程的技能训练随堂做。
企业项目进课堂。在开发《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》、《加热炉》、《板带热轧生产》、《板带冷轧生产》、《型钢生产》、《轧钢机械》等课程内容时,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师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,设计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项目。如《加热炉》这门课按照使用、维护、节能降耗、保证质量的企业要求,开发设计了“炉况的分析与判断、加热质量及其控制、加热参数优化计算”三个教学项目。《型钢生产》这门课按照操作、维护、优质、高产、低消耗、处理事故的企业要求,开发设计了“质量分析及提高、型钢生产事故分析及处理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”三个教学项目。